隨著模塑件冷卻收縮,模塑件與模腔冷卻表面失去緊密接觸這時冷卻效率下降,模塑件繼續(xù)冷卻后,模塑件不斷收縮,收縮量取決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模塑件上的尖角冷卻最快,比其它部件更早硬化,接近模塑件中心處的厚的部分離型腔冷卻面最遠,成為模塑件上最后釋放熱量的部分,邊角處的材料固化后,隨著接近制件中心處的熔體冷卻,模塑件仍會繼續(xù)收縮,尖角之間的平面只能得到單側冷卻,其強度沒有尖角處材料的強度高。
制件中心處塑料材料的冷卻收縮,將部分冷卻的與冷卻程度較大的尖角間相對較弱的表面向內拉。這樣在注塑件表面上產(chǎn)生了凹痕。塑料注塑產(chǎn)品凹痕的存在說明此處的模塑收縮率高于其周邊部位的收縮。
如果模塑件在一處的收縮高于另一處,那么模塑件產(chǎn)生翹曲的原因。塑料注塑產(chǎn)品模內殘余應力會降低模塑件的沖擊強度和耐溫性能。
有些情況下,調整工藝條件可以避免凹痕的產(chǎn)生。例如,在模塑件的保壓過程中,向模腔額外注入塑料材料,以補償模塑收縮。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澆口比制件其它部分薄得多,在模塑件仍然很熱而且持續(xù)收縮時,小的澆口已經(jīng)固化,固化后,保壓對型腔內的模塑件就不起作用。
可能出現(xiàn)問題的原因: (1).模腔內塑料不足。
(2).熔融溫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。
(3).冷卻階段時接觸塑料的面過熱。
(4).模溫是否與塑料特性相適應。
(5).流道不合理、澆口截面過小。
(6).冷卻效果不好,產(chǎn)品脫模后繼續(xù)收縮。
(7).產(chǎn)品結構不合理(加強進古過高,過厚,明顯厚薄不一)
補救方法: (1).增加注塑量。
(2).調整射料缸溫度。
(3).調整螺桿速度以獲得正確的螺桿表面速度。
(4).設法讓產(chǎn)品有足夠的冷卻。
(5).在允許的情況下改善產(chǎn)品結構。
(6).降低模具表面溫度。
(7).根據(jù)所用塑料的特性及產(chǎn)品結構適當控制模溫。
(8).矯正流道避免壓力損失過大;根據(jù)實際需要,適當擴大截面尺寸。
(9).檢查止流閥是否安裝正確,因為非正常運行會引致壓力流失。
(10).保證使用正確的墊料;增加螺桿向前時間;增加注塑壓力;增加注塑速度。